365体育彩票  > 专题活动  > 盘古山风景区

中华盘古文化与泌阳盘古山(简介)

设置字体大小:【 】 【打印】 【页面调色板  发布时间:2014-11-11


中华盘古文化与泌阳盘古山

    在豫南的桐柏山系中,有一座山名叫盘古山,又名九龙山,海拔459米,位于今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陈庄乡境内,距泌阳县城15公里。

    据清道光八年《泌阳县志》载:"髓古山,县南三十里,蔡水(今田市河)出焉,本名盘石山,后为盘古山,因立古庙于上。"明嘉靖《南阳府志校注.山川忠》载:"盘古山在县南四十里,按水经盘石山蔡水所出,今讹为田市河,水经比水注,比阳故城南有蔡水出南盘石山,亦曰盘石山,县志曰盘古山。县南三十里蔡水出焉。"盘古山上的盘古庙年代久远,何时所建不可考究。文物考古证明,汉代已建砖瓦结构的盘古庙。古时候的盘古庙有山门、大殿、左右廊房。大殿卷棚设汁精美,雄伟壮观;殿内敬奉盘古,盘古神像身体魁伟,有中华民族必。r.汉的气质。盘占神像头上生双角,方面大耳,身披兽皮,腰缠树叶,赤脚啦在神坛上。庙院内有不少清代碑记,以歌颂/]古美德,赞颂钴占为阴阳之始、天地万物之祖。每年农历三月三日盘古庙会,中坂儿女都要祭祀盘古,祭祖朝拜的人有晋、陕、皖、鄂、豫、鲁、冀7省的香客,更有北京、上海、杭州、黑龙江、辽宁、广东等地的朝拜盘古的游客,从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七、八日,络绎不绝,达20多万人。

    盘古山下的传统古庙会人山人海,每年要有几台大戏唱起来。

20Q3年,来自北京、上海从事盘古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把盘古庙

会改为"中华盘古文化节",把盘古作为人类之祖来纪念、朝拜和

祭干匕。

    盘古山山势挺拔,山石嶙峋,云雾缭绕,景色十分壮观,古时被  誉为"盘岚朝起",列为泌阳八景之一。再有当地那些美丽动听的  盘古传说故事,更使盘古山闻名遐迩。相传,这里是开天辟地的人  根之祖盘古氏居住的地方:混沌初开,乾坤始奠的太古时代,盘古兄妹在此滚磨成亲,繁衍了后代。因此,盘古山周围数百里内分布的猴山、大磨、石墓、八子山、磨山、百神庙、石狮子、石箱子等活化石都与盘古神话有关,构成一套完整的有关盘古文化的系列神话故事,形成了独特的盘古文化。因此,泌阳县有"盘古之乡"之说。

  泌阳盘古山成了中华盘古文化发源地。这说明天中大地的民俗文化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,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意义。

    盘古神话从产生、发育到汉代发展成熟,至三国时期正式记人典籍。它是上古社会各民族文化不断新陈代谢、不断排斥、融合、发展的必然结果。盘古文化是楚文化的组成部分。楚文化上承重梨祝融之后,正是炎黄文明的正宗和本根所在。"帝高阳之苗裔兮,神(朕)皇考日伯庸(祝融)。"屈原自豪地强调楚人对华夏始祖主流文明承继的这一正统性。因此,楚族乃夏商主流精英文化的承继者,具有古老悠久强大的文化传统。盘古神话第一次从民间传说转向文字记载.以三国时吴人徐整所著《三五历记》(今已佚)为最早,其次是南朝梁人任方所著《述异记》中再次出现。徐整在《三五历记》和《五运历年记》中,叙述了"秦汉间俗说"关于盘古开天辟地的功业,填补了中国史书中鸿蒙时代的空白。从此,中国上古华夏民族有了共祖,远古时代的文化英雄便成了先民共同祭祀的祖神。

从三国吴人徐整所著《三五历记》到近代桐柏县马卉欣所著盘古之神》、《盘古启论》,记载盘古神话的书有几十种,有《三五历记》、《绎史》、《五运历年记》、《述异记》、《路史·前纪一》、《历代名画记·述古之秘书珍图》、《历史神仙通鉴》(卷一)、《枕中书》、《神异经》、《三教源流搜神大全》(卷一)、《中国神话研究》、《古今图书集成·岁功典》、《开辟衍绎》、《盘古神话新论》、《广博物志》、《神话三百篇》、《神祗与英雄》、《人类曾经被毁灭》、《诸神的起源》、《泌阳县志》、《桐柏县志》、《泌阳风光物产》、《盘古开天》、《二十五史简编》、《南阳民间故事》、《毛泽东选集》(第一卷)等多种书籍,归纳起来有8种类型:(1)古人笔下的盘古神话;(2)中外学者学术论证中的盘古神话;(3)民间传说故事中的盘古神

话;(4)史志书中的盘古种话;(5)道教经典中的盘古神话;(6)古

画集中的盘古神话;(7).泌阳盘古山区的盘古神话;(8)少数民族

神话故事中的盘古神话。盘古神话一出,在中国这块土地上,到处蔓延滋生,学派争议,说法不一,为盘古文化的发育成长增添了异彩。

    人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,这就是寻根的欲望。文化越是

发展,社会越是进步,人类的寻根意识就越强烈,越自觉。对上古华夏民族的了解,除了考古发掘出来一些文物外,主要依赖于口耳相传下来的神话资料。为了探讨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,我们不得不从先民所遗留下来的神话遗产中,寻找自己的文化之"根"。我们追溯盘古神话的根源时,"盘古"这个人物出现早晚,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,关键在于盘古神话中所包含的文化价值。

    一、盘古创世神话蕴藏着宇宙和人类起源的原始文化因子

    "宇宙"的起源是一个空间概念,人类起源是一个上帝造人的概念,即人是"神"的产品。

    战国时期,楚国伟大的诗人屈原在《天问》里这样问道(大

意):请问,关于远古的开头,谁个能传授?那时天地未分,能根据静么来考究?那时混混沌沌,谁个能够弄清楚?无底的黑暗生出巍明,这样为何故?阴阳两气渗和而生,它们的来历又从何处

......。屈原的诗追寻的是世界酌起源问题,它包含了古代人对世界本源的看法,但同时也是以大量的神话传说为背景的,其中就包含了"开天辟地"的神话。

    《三五历记》中的盘古是这样的:"天地混沌如鸡子,盘古生其中。万八千岁,天地开辟,阳清为天,阴浊为地。盘古在其中,一日九变,神于天,圣于地。天高一丈,地厚一丈,盘古日长一丈。如此万八千岁,天数极高,地数极深,盘古极长。后乃有三皇。起数于一,立于三,成于五,盛于七,处于九,故天去地九万里。"  徐整在《五运历年记》又说:"天气鸿蒙,萌芽滋始,遂分地,肇立乾坤,启阴感阳,分布天气,乃孕中和,是为人也,首生盘古,垂死化身。气成风云,声为雷霆,左眼为日,右眼为月,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,血液为江河,筋脉为地理,肌肉为田土,发鬃为星辰,皮毛为草木,齿骨为金石,精髓为珠玉,汗流为雨泽,身之诸虫,因风所感,化为黍  。"

    《三五历记》和《五运历年记》中的盘古神话同出一人之笔,前者是"开天辟地",即宇宙起源的问题,后者是"垂死化身"即"万物起源"的问题。南朝梁人任方在《述异记》中说:"盘古氏,天地万物之祖也,然则物始于盘古。""盘古开天地"的神话虽然见于古代典籍记载的时间较晚,但早就见之于秦汉的民间传闻。因而才比较容易得到了后世民众的广泛认同。

    盘古"宇宙开辟神话"和"创世英雄神话"是神话学砑究天地起源的重要课题。

    在人类文明朦胧的神话时期,原始人将宇宙的起源想象成一

个巨大的"蛋"。这就是宇宙起源的"母题",世界民族的远古传说中都涉及到这个"蛋卵"的母题,从而为我们研究宇宙起源问题提供了因子。这个蛋里到处都是水,浩浩渺渺,昏昏暗暗,没有任何生物,没有任何动静。突然有一天,这个巨大的蛋裂开了,蛋中间一部分较轻的物质上升变成了天空,而一些较重的物质下降则变成了大地,这就是世界创世神话的共同内容。许多民族的神话里相伴随着还有自己的始祖的出现,它几乎遍及地球的各个角落,曾在不同肤色的原始人口里流传。然而,从中世纪开始,当哥白尼确定了太阳中心说以后,现代意义上的宇宙起源问题才真正被提出来。哥白尼、伽利略等人的研究彻底毁灭了古人的创世神话。

   盘古神话中,盘古死后化身为宇宙万物,这就是"垂死化身"的母题。盘古神话"垂死化身"母题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。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,源于远古神话中人神同形的信仰。在《山海经》中,到处可以看到自然神半人半兽的面目,其中提到的神不是人面鸟身、人面牛身、人面蛇身,就是人身龙首。徐整在《五运历年记》说:"盘古之君,龙首蛇身。"在中国古代神话中,把英雄盘古的形蒙演化成动物形象,这是来自原始人的原始思维。当原始人类从意识到自然生物死亡之日起,就发现大自然也有着与人类相似的生死现象。不仅自然万物生老病死,而且还能相互转化。他们相信万物有不死的灵魂,而万物的变化,又导致了他们认为物体能自由变形的联想。根据这一原始人思维模式推论,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,不仅包含天地的开辟,也包含着人类自身的由来。且在中国各民族中,也广泛流传着这种追溯人类来源的神话。无论中国盘古神话,还是世界各民族的神话,在追溯人类来源的问题上,无不涉及"泥土造人"的母题。大地是万物之母。只有人类,才知道谁是自己的真正母亲。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自然生人,即人类是从自然物中出现的。对自然与人类的起源作盘古式的解释,并不是华夏民族特有的现象,而是人类原始思维共有的一种特征。关于人类起源的解释,各民族的造人者往往是创世者,其方法魁由刨世神独立创造人。《圣经》中就有上帝造人的说法。在形形色色的造人神话中,人们最熟悉的,还是泥土造人的母题。说明这个母题具有原始文化与原始心理的普通性质,它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特定的社会背景与文化心理。进入氏族社会衍,当人类由"蒙昧时代"进入"野蛮时代"之际.如中国的仰韶文化时期,人们开始学会用土坯烧制陶器,他们当然就会联想到用泥土造人。这就是就是"泥土造人"神话的原因所在。由此可见,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深深扎在"土地"之中,人类生于土地,死后回归土地,与土地有深厚的感情。

19世纪,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了轰动世界的生物进化论。他在《物种起源》中提出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理论,1经过一番激烈的学术和宗教的大动荡、大争论后,渐渐被科学界所接受。这个进化体系的完善,许多科学家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,一些哲学家也作出了许多贡献。生物进化论成了当今世界不可动摇的理论之一。但是,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,考古的新发现,出现很多世界文化不解之谜,对人类起源问题出现了不少新的假设,并对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提出了种种质疑:达尔文进化论是唯一正确的吗?人类起源之谜,真正成了千古不破的谜团。目前关于现代人类起源问题的提法,从思维上可以分为三大类:一是人类是由万能的神、万能的上帝创造的,几乎世界所有民族的史前"创世纪"神话篇章中,在解释人类起源时,都说是神创造了人;二是人类不是地球生物自身演变的结果,而是由宇宙深处来的高智慧生物创造的;三是人类是地球生物自身进化的结果。可见,盘古开天地就是关于人类起源的原始文化因子之一种。

 二、盘古创世神话揭示了阴阳起蛤的宇宙观

盘古创世神话直接反映了上古先民的宇宙观,他们把宇宙众 多复杂的万物万事,按阴阳分为两类。阴阳是宇宙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,既对立又统一,相互依存。这一规律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。

    关于盘古开天辟地的宇宙起源问题,南朝梁人任方在《述异记》中说:"秦汉间俗说:盘古氏头为东岳,腹为中岳,左臂为南岳,右臂为北岳,足为西岳。"其中"秦汉间俗说",证明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从先秦到汉代就一直在民间流传,其中又在楚人之间流-位最星。__厘原是楚人,老子是楚人,庄周也是楚人。《庄周·应帝王》中,首先出现了"中央帝浑沌"。在庄周以后,认为天地开辟于一片混沌的看法,逐渐流行起来。我们认为,混沌传说的起源,并不在于对宇宙天地开始的解释,而在于从黑暗到光明的变化过程。从混沌神话看,它讲的是黑暗结束,光明诞生。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一瞬间的强烈感受,深深贮藏在人类的潜意识中,并对人类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。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这样写到:"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"根据先秦人的观念,太一就是太阳,也就是上帝。"一生二",阳又产生了阴。"一和二"的关系,实际就是阴阳的对立关系。这种关系同时揭示了由太一(神、上帝)刭神之子(人)的过渡。老子说的"三生万物",就是说阳和阴的调合和统一,产生了宇宙的一切事物。他的"对立"、"统一"的哲学命题是中国原始神话,即盘古开天地的神话中所蕴涵的阴阳观念的理论表现,也是后来两千年的中国哲学不断再思考和再认识的基本母题。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,既包含着"宇宙卵",又蕴藏着太极阴阳宇宙观。联想到太极图的形状,圆圈内画着两条阴阳鱼,白色的鱼象征着阳性,动态,代表天;黑色的鱼象征着阴性,静态,代表地。二鱼形状一致,形尾相接,正是一个"宇宙卵"。太极图以圆圈代表天象和宇宙。《易经》的系辞里说:"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。"这就是说,太极生阴阳,阴阳生四时,四时生八卦。自然万物皆来自阴阳两种力量的运动与变化,而阴阳则包含在盘古开天辟地的蛋形宇宙卵神话中。这与盘古神话中"天地混沌如鸡子","天地开辟,阳清为天,阴浊为地"的思想完全一样。所以,盘古神话中的"宇宙卵"母题,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出现。从荆州博物馆新石器时代出土的陶纺轮上典型的太极图案,到《易经》、《楚辞》和《淮南子》中的浑沌阴阳观念,在中国文化史上不断传承,左右着中国古代宇宙观的形成与发展。

三、盘古创世种话印证了秦汉时期天文学的发展

河南南阳不仅是楚国属地,又是汉代著名的地方。这里不仅经济繁荣,科学文化也较发达。在这里出土了大量汉画像石,汉画像石神话与天文图像,充分表现了汉代劳动人民丰富的天文知识。汉代,在我国天文学发展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阶段。据史书记载,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五大行星的运动规律,并能计算出这些行星会合的周期。对于日食、月食和太阳黑子、彗星等的观察记录不但详尽,而且已经初步认识到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。在观察天象的仪器方面也不断有新的发明创造。汉宣帝时的耿寿铸铜为像,制成混仪,以观察天体运行。东汉和帝时有贾逵发明黄道铜仪,稍后又有南阳著名天文学家张衡发明水运铜浑天仪。南阳汉画馆画像石中与天文学有关的天象图就有20余幅之多,反映了优美的神话传说与天文学成就的结合,印证了秦汉先民神话传说故事对发明的灵感。

汉画像石的特点一是在西方天文学尚未进入中原以前,用独特的画像方法,忠实地记录了汉代乃至先秦时期中国在天体观测方面所取得的成就,成为中国最早的天象图;二是在这些天象图的神话传说中,有许多星图是可哒用现代星图进行比较和验证的,这说明当时的天象观测和绘测天象图都具有较高的水平,所记录的天文学成就在世界上具有领先地位;三是天象图与古代盘古开天地的太阳崇拜、月亮崇舞的神话故事基本一致,充满了神秘色彩,反映了古代人解释自然和认识自然的主动性;四是有许多民俗学的研究价值。汉画像石充分反映了楚文化和楚神话在汉代民间的广泛性。而中原盘古神话也扎根在位于南阳盆地的泌阳盘古山区。

四、由盘古"垂死化身"导出的"天人合一"思想,

天人合一思想,即天、地、人一体的信仰,可用"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"来概括人生自然观。天人合一思想包括三个层次。

首先,上古神话传说的"天",即人崇拜的"天",是一个有形实体。自然崇拜的不仅有太阳、月亮、星体、风、雷、雨等,也包括地上的万物、山川、河流等。也就是说,阳为天,阴为地。到黄帝时代,天人合一的观念更系统化。《黄帝内经》有"天地之间,六合之内,其气有九窍,五脏,十二节皆通天气",并把自然界分为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种类型,也叫"五行"。山川有五岳,人体有五脏,地有九州,人有九窍,天有四时,人有四肢,这就是人与天地相适应的表现。这样,就将整个人体看作是一个小宇宙,是一个小天体,是对立又统一的生物系统。这就是古人的天人合一观。

其次,足天人合一的宗教观念,这是由自然崇拜向原始宗教转型过程中的天人合一的思维。董仲舒所说的"天",已经成为有意识的丁。所谓"天不变,道亦不变",即天上、地上本为一体。这不仅为汉代刘氏天下的合法性找到了最有力的根据,而且使三纲五常之说得到了刘氏上天的批准。从此天人感应、天人合一的认识方法,便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一席。董仲舒认为"天"是有意志的最高神。这个神高高在上,既不是历史神学中的人祖,也不是专列- -方之神,而是主宰之神。在历史神学中,上帝和祖神一体化了。在孔子的学说中,"天"是祖神的一个抽象,是古史化的祖神依据。中国传统文化讲天人合一,又讲人类行为只有合乎天的要求才能成功。既讲天命,又讲自己的积极奋斗。天人合一,实际时巴。产宙、世界、人类看成一个整体。

再次,到了近代,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又赋予自然是人的生活的组成部分。同人一样,自然界也是一个生态系统。人类破坏了自然界生态系统,也就破坏了人类的本身。所以"热爱自然"、"回归自然"说出了现代社会人们对环境的珍视和向往。因此,天人余一的思想是现在生态环境观念的哲学理论基础。

五、"垂死化身"体现了"以人为本"及无私奉献精神

盘古神话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巨大影响,更在于"天地间人为贤"的人文主义倾向和鞠躬尽瘁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。盘古世界,为历代仁人志士所效尤。盘古是人民群众中"人祖"的化身,是英勇献身的时代英雄,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远古人类祖先。由于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标准不同,神话人物也就会随着人们的爱憎意识不断改变着形象。盘古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塑造的神话人物,是一个理想的祖先大神的形象。我们要把他看作是人类战胜困难的精神支柱。天中文化因有这样的英雄"人祖"传说更加显得厚重多彩。在新世纪,我们要使国家强大,民族复兴,就要弘扬中华民族祖先开天辟地的精神,以创造美好的未来。

 

信息来源:365体育彩票管理员 | 责任编辑:365体育彩票管理员